欢迎来到好门好窗!
18000亿:炼就八大建筑央企超强竞争力!
时间:2021-02-20 | 来源:新基建通 | 阅读量:2108 次

19万亿:PPP体量庞大
咱们先来看下关于全国PPP的一些详情,据基建通大数据统计:
       截至2020年12月底, 全国PPP在库项目总计约1.4万项,总投资额约19万亿。其中:管理库项目约1万项,投资额约15万亿;储备清单项目3400项,投资额约4万亿。
       进一步分析2020年管理库项目行业分布情况,占比较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市政工程、交通运输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,占比较小的行业包括体育、科技、社会保障和养老等。
江浙沪不需要PPP?
       之前有很多基粉询问和求证一个观点:因为缺钱才用PPP模式,那是不是“江浙沪”等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就不需要PPP呢?其实也并非如此,咱们来看下面数据:

图1

从区域分布来看(图1),当前PPP项目投资前十大省份分别为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河南、浙江、山东、湖北、河北、江苏、新疆,其中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河南等地均超过1万亿。其中: 
       1、华东地区PPP数量在全国最多,投资总额超4万亿。
       2、浙江和广东可以说均排在第一梯队。
       3、上海也有十几个ppp项目。
从新增的角度来分析: 
       分地区看:贵州省、江西省、辽宁省新增项目较多。分行业看,城市基础设施新增项目最多,为220余个;其次就是农林水利、交通运输、社会事业、环保等行业新增项目数也较多。

 

2020年成交有所回落

 

图2:2014年-2020年PPP项目年度成交情况统计图

2020年全口径共成交达1700项,总投资额2.87万亿;从2014至2020年的项目成交情况来看(图2),PPP项目成交规模在2014至2017年逐年快速增长,并在2017年达到成交趋势的顶峰,2018至2020年PPP项目成交规模呈现出下降之势。
       PPP发展受政策驱动,回顾上面的这个变化曲线也是如此。PPP项目建设热潮从2014年开始,2018年出现退潮。因为2018年,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PPP市场告别几年的“快速生长”阶段,进入稳步规范期。那么2020年出现下降其实也很正常,一方面是各方都理性看待和参与PPP项目,不像前些年那样冒进。外加2020年专项债额度剧增,一定程度上挤压了PPP发展空间。还有就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较大,PPP项目见效慢,叠加不少地方PPP项目支出逼近10%财政可承受能力红线,因此PPP项目也比较难推动。
       一般来说,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为18-36个月,而PPP项目大部分是自三、四年前开始建设的,现在基本上都进入了运营环节。如果说过去3-5年是大批项目走向落地的时期,则如今预示着PPP项目真正的经营时代即将到来。

建筑央企与PPP大潮

 

据基建通大数据统计,中国建筑、中国铁建、中国中铁、中国电建、中国能建、中国中冶、中国化学八大建筑央企2020斩获PPP项目约1.8万亿,可以看出建筑央企的超强战斗力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在PPP大潮中,建筑央企仍然是主力,以下是几大建筑央企2020年中标的部分PPP项目清单。

 

以上为建筑央企部分PPP中标项目

 前几年,PPP模式主要应用于市政工程、交通运输等领域,而如今随着国家对于生态环保的重视程度的提高,很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也加入到这一行列,如上图中的岳阳市中心城区污水ppp项目。
       那么2020年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占比上升也是和政策驱动有关,比如2020年2月底财政部发布了《关于印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领域PPP项目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》,这个通知是推动生态环保PPP项目前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。因为2020年是“十三五的”收官之年,是各地需要交出环保治理答卷的关键年。而众所周知,在2019年的经济承压状态下,各地的环保治理进度有所暂缓。原本环保压力就很大,在疫情来袭后更为明显。于是在关键时刻,政治局会议定调:要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。这也就直接推动了环保项目前进的步伐,同时也提高了环保类项目在PPP总量上的占比。

重新理解PPP

 

1、由施工方完成投资商的转变
       以前讲PPP和建筑央企,必讲债务/杠杆。比如很多人都在说:PPP模式使得建筑国企央企成为了社会资本的主力,充当了承接政府杠杆的重要工具,推高了自身的杠杆率。实际上这种说法不能完全说错,但至少肯定是不全面的,或者说肯定有点片面。为什么?
       因为PPP的推行是控制地方债务扩张的一部分,其基本逻辑就是在满足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,进行杠杆转移,即吸引社会资本。所以PPP模式本质上是要求施工企业代替地方政府承担部分融资职能,天然地存在扩表和加杠杆的压力,因此要求施工企业有强大的信用和融资能力。对施工企业的影响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,会有牺牲短期现金流的现象,但也为未来积累了大量的运行资产或类运营资产,这也是近几年以来建筑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底层逻辑之一。
       在地方政府完成控制负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平衡过程中,建筑央企/国企们同样完成了从单纯的施工方向投资商的转变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建筑央企等巨头也是受益者,所以不能单纯地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收缩必然导致建筑央企/国企的扩张规模减慢。
       此外,建筑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驱动力还包括业务链条的交叉及延伸。如今你放眼望去,建筑央企/国企已经很少有单纯的基建、房建或者制造业相关的建筑企业了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头部建业完成了基建、房建、地产、制造业等相关投融资等的大融合,这也为目前ABO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支撑,建筑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份额正在大幅提升。
       2、技术/融资能力/资产估值得到了提升
       再比如说到ppp,很多人都说建筑央企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、毛利率低、费力又不挣钱,但是你却没有看到建筑央企在多年以来积累的强大技术/核心竞争力/融资能力等优势。只看到了基建的存量竞争,铁公机已经饱和,但没有看到从单纯的基建企业向基建、房建、地产、康养相关投融资的大融合,这不仅是业务链条的延伸,更是利润链条的延伸。很多人只看到建筑央企了承担融资功能不断往里贴钱造成现金流差,却没有看到大把的运营类资产有助于其转型下的估值提升.....
       3、提升了海外的竞争力
       目前,随着我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快速推进,很多中资公司(特别是建筑央企)都开始在海外布局PPP模式的项目。为什么?正是因为前期PPP模式通过国内的实践和经验积累,如今该模式已经走向了海外。很多建筑央企获得境外可持续经营的资产,延长了海外业务利润链条。
       而PPP模式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大力推进:
       将给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业务发展机会;国有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资本竞争,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,提升成本和风险把控的竞争力;
       PPP模式的杠杆效应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在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;
       PPP模式将有效的带动我国装备、技术、服务、资本的输出;
       对于工程承包类企业,投资境外PPP项目,还可带动自身EPC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,并参与项目的维护与运营,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;
       综上所述,从多个角度/维度而言,PPP反而炼就了建筑巨头们超强的竞争力~

文章来源:新基建通


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改正或删除,谢谢!